深圳商报·读创客户端记者 梁瑛
由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(深圳画院)主办的“逐光之境——陈希旦水彩新作展”4月25日在深圳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,此次展览展出九旬水彩画家陈希旦近期创作的六十幅水彩画新作,呈现一位耄耋老人以画笔为舟,以彩为桨,绘就的生命新诗光绘机。
在“逐光之境”的展厅中,观众凝视的不仅是六十幅水彩新作,更是一部用光与书写的生命诗章光绘机。1936年出生于上海的陈希旦先生是水彩画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。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,他的作品就曾多次参加全国重要美术展览。1984年,陈希旦来到深圳,在坚持水彩画创作和研究的同时,牵头成立深圳水彩画会,创办会刊《深圳水彩》,组织举办深圳水彩画展赴宁波、上海、香港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城市和国家展出,积极推动深圳水彩画艺术发展。
艺术家陈希旦光绘机。
青年评论家李原原以《向永不落幕的艺术青春致敬》为题,为此次展览作序,他认为,光,是时间的刻度,是生命的隐喻,更是艺术的永恒命题光绘机。在九旬水彩画家陈希旦先生的艺术人生中,“逐光”二字既是命运的注脚,亦是精神的图腾。这场名为“逐光之境”的展览,既是对陈希旦先生创作生涯的凝望,亦是对其艺术精神的一次深情致敬——这里陈列的六十幅新作,是一位耄耋老人以赤子之心绘就的生命新诗,是跨越时空的视觉叙事,更是艺术家与光对话的思考与呈现。
陈希旦曾说:“我有一颗追求光明的心”光绘机。他的艺术创作,始终贯穿对光的追逐。在陈希旦的水彩世界里,光不是被描绘的客体,而是构建画面的主体。他深谙印象派对光影的把控,却以东方哲思赋予其新的维度。看似西方印象派的彩狂欢,实则暗藏东方美学的留白智慧:那些未着颜的空白,是物象的亮处,是耀眼的逆光,恰如画的“计白当黑”,让观者在光的交响律动里感受心灵的震颤。
陈希旦《巴赛罗纳》56cm×76cm 纸本水彩光绘机。
陈希旦《塞纳河畔》56cm×76cm 纸本水彩光绘机。
陈希旦《晨曲》56cm×76cm 纸本水彩光绘机。
陈希旦《风车》56cm×76cm 纸本水彩光绘机。
李原原认为,在陈希旦的艺术实践中,技法从来不是冰冷的造型手段,而是精神与情感的延伸光绘机。年逾九旬的陈希旦,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艺术语言的敏锐触觉与实验精神。更为难能可贵的,是陈希旦的水彩世界,始终涌动着赤子般的热忱。在这批新作中,观众可以看到,艺术家将九十年的人生积淀化为调盘上的璀璨光谱——既有历经沧桑的厚重沉淀,亦有不输青年的灼灼锋芒。
当暮年的画笔依然饱蘸着朝阳的泽,当斑驳的记忆在纸面焕发新生的光芒,李原原表示,陈希旦先生以九十载艺术人生告诉我们:追逐光明者,终将成为光本身光绘机。
(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)